制作指南2:手冲器具

制作指南2:手冲器具

摘要

手冲咖啡,因其器具的多样性、众多的变量,而衍生出各种流派、手法、技巧,可玩性非常高

咖啡豆的研磨粗细度、具体的萃取参数粉水比、水温、时间、搅拌力度等)需根据滤杯和手冲壶自身的构造特点咖啡豆烘焙度自己的口味偏好等,综合考虑。

在《咖啡萃取指南》一文中详细阐述了:在“最佳萃取率&最佳浓度”范围内,易做出大部分人会认为是好喝的咖啡。

因此,为了帮助你命中这个黄金萃取范围,本文化繁为简,给出详细的原料&器具准备、萃取参数、制作步骤、注意事项,供你参考,大概率会好喝。若不合您口味,再进行调整。欢迎来到手冲咖啡的世界,尽情玩耍。

1. 需要准备什么

1.1 新鲜优质的咖啡豆

新鲜烘焙、瑕疵率低、符合个人口味偏好的风味谱。

1.2 滤杯+滤纸

滤杯有很多种类型,区别在于杯型肋骨/沟槽孔洞个数与大小容量材质滤纸/滤网/滤布,通过影响萃取时水的流速、萃取总时间、排气、保温性等,影响出品的风味风格。

1.3 温控手冲壶or普通手冲壶+温度计

温控手冲咖啡壶可设置温度并保温,更智能省心,但价格略高;普通手冲壶+温度计亦可达到效果,性价比更高,但稍麻烦一些。

温控外,手冲壶的区别在于壶嘴的尖度和内径壶颈的弯曲度设计壶身形状容量材质,影响水流的大小、冲力、稳定性、保温性。

1.4 电子秤

电子秤用来精确称量咖啡粉与水的重量(控制水粉比例是命中“最佳萃取率&最佳浓度”的关键)。

电子秤的区别在于精度、量程、称量单位、计时功能、清零功能、背光灯、蓝牙+app等。

1.5 磨豆机(咖啡豆使用)

若使用咖啡豆,则必备;若使用咖啡粉,则非必需。

磨豆机的区别在于磨盘类型、研磨粗细度调节范围、研磨均匀度、研磨速度、豆仓容量、材质

1.6 筛粉器(非必需)

用于筛除细粉, 确保咖啡粉的均匀度, 降低细粉过萃带来的苦杂味

1.7 分享壶(非必需)

分享壶是用来盛放萃取的咖啡液,用马克杯等代替亦可。只不过分享壶一般有容量刻度萃取时可参考、有尖嘴方便倾倒、造型透明精美,观赏感佳。

1.8 其他辅助工具(按需)

包括:温度计、密封罐、量勺、手冲支架、收纳架、接粉器、清洁毛刷、毛巾等。

2. 萃取参数-参考建议

咖啡萃取指南》中详细介绍了各个萃取变量对萃取率、浓度的影响方式,过度萃取、萃取不足、浓度过高、浓度过低的风味表现。

结论是:控制好以下变量,易命中大部分人所认同的“最佳萃取率”和“最佳浓度”,此范围下好喝的概率比较高(可从参考建议的范围开始尝试,如不合适再根据调整建议。)

2.1 研磨粗细度

  • 浅焙豆:中度研磨(参考沙子)
  • 中焙豆:中粗研磨(参考细砂糖)
  • 中深焙豆:粗研磨(参考粗砂糖)

2.2 粉水比

粉水比=咖啡粉量g/水量ml

  • 偏重口味:1:10-1:12
  • 适中口味:1:13-1:16
  • 偏淡口味:1:17-1:18

(粉量根据自己的需求定,单人份滤杯不要低于10g,也不要超过滤杯的最大容量。)

2.3 萃取水温

  • 浅焙豆:88-92度
  • 中焙豆:82-88度
  • 中深焙豆:78-82度

2.4 预浸时间

  • 浅焙豆:30-40s
  • 中焙豆:20-30s
  • 中深焙豆:10-15s
  • 深重焙豆:无需预浸

2.5 预浸+萃取总时间

  • 15-20g粉量:2-2.5min
  • 21-25g粉量:5-3min
  • 26-30g粉量:3-3.5min

3. 制作步骤

3.1 基础手冲方式(通用)

手冲咖啡的变量很多,技巧派们可以滔滔不绝上几大篇的,我们这里仅给出一个基本的、通用的萃取方法,不求标新立异,先入个门,慢慢玩吧!

1)   装入滤纸(如需)

折好滤纸,放入滤杯。将滤杯放置在分享壶/底杯上。

(可重复使用的金属滤网,则无需滤纸)

2)   冲洗温杯

用热水冲淋滤纸,预热及除去纸味,倒掉分享壶/底杯中的热水。

3)   装入咖啡粉

准备咖啡粉(研磨度视烘焙度而定,参考上一节),可用筛粉器筛去细粉。粉入滤杯,轻拍至粉层平整。

(粉量根据自己的需求、滤杯大小决定,一人份约15g

4)   准备热水

手冲壶中准备好热水(温度视烘焙度而定,参考上一节),将器具们放置在电子秤上。

5)   预浸/焖蒸

用粉量1:1-1:2的水量,注入少量水,焖蒸10-30s(预浸时间视烘焙度而定,参考上一节)。新鲜的咖啡粉会排气膨胀隆起。过程中有几滴咖啡液流下则说明预浸水量合适。

6)   注水萃取

从中心开始注水,由内向外画圈,再由外向内划圈(注水路径类似蚊香)。注水总时间控制在2-3min(视粉量而定,参考上一节)。注水过程中保持水流大小适中、均匀、稳定

7)   完成萃取/粉液分离

关注电子秤的液体重量,一旦达到预定粉水比(视口味而定,参考上一节),立刻将滤杯与分享壶/底杯分离。

8)   享用

倒出咖啡,即可享用。

3.2 聪明滤杯的使用

严格来讲,聪明滤杯不算是滴滤式萃取,而是浸泡式萃取,具有法压壶的优点——对注水方式和技巧没有要求,主要变量研磨粗细度、水粉比、水温、浸泡时间易控制,因此每一次出品稳定。并且,聪明滤杯使用滤纸,没有残粉的困扰,口感完整醇厚。非常方便易用,傻瓜式操作,小白懒人首选

1)   装入滤纸

折好滤纸,放入滤杯。

2)   冲洗温杯

将滤杯放在分享壶/底杯上,用热水冲淋滤纸,预热及除去纸味,倒掉热水。

3)   装入咖啡粉

准备咖啡粉(研磨度视烘焙度而定,参考上一节),可用筛粉器筛去细粉。粉入滤杯,轻拍至粉层平整。

(粉量根据自己的需求、滤杯大小决定,一人份约15g

4)   准备热水

准备好热水(温度视烘焙度而定,参考上一节),将滤杯放置在电子秤上。

5)   注水萃取

按照粉水比(视口味而定,参考上一节)直接注入热水(无需特别的注水技巧),可搅拌均匀,盖上盖子,静置3-4min。

6)   完成萃取/粉液分离

将聪明滤杯直接放置在分享壶/底杯上,底部开关自动触发,咖啡液流下。

7)   享用

倒出咖啡,即可享用。

4. 萃取参数-调整建议

首先要明确一点,我们在“萃取参数-参考建议”一节中给出的范围是经过多次实验得出的经验值,目的是为了命中好喝的“最佳萃取率&最佳浓度”。

这里给出的调整建议,主要根据两个方面——器具本身的构造对萃取率的影响,个人对萃取风味的感受。总结如下:

4.1 总结表

需要调整的情况

  1. 器具容易造成萃取不足
  2. 个人感受到萃取不足的风味(尖酸、缺乏甜感、余韵短)

调整方法

  • 研磨粗细度:磨细一些
  • 粉水比:粉多一些
  • 萃取水温:提高一些
  • 预浸时间&萃取时间:加长一些
  • 水流/搅拌力度:加大一些
  1. 器具容易造成过度萃取
  2. 个人感受到过度萃取的风味(苦味重、干涩、空洞)
  • 研磨粗细度:磨粗一些
  • 粉水比:粉少一些
  • 萃取水温:降低一些
  • 预浸时间&萃取时间:减少一些
  • 水流/搅拌力度:减小一些

4.2 根据滤杯微调(V60/Chemex/Melita/Kalita)

手冲咖啡滤杯评测中介绍了滤杯的杯型、肋骨/沟槽、孔洞个数会影响到萃取时水流速的快慢,进而影响萃取的总时长

因此,使用不同的滤杯时,需注意调整萃取参数以确保萃取总时长不要过快(萃取不足)或过慢(过度萃取)。

  • Hario V60为代表:锥形滤杯+螺旋长肋骨+单个大孔

流速较快,容易少于2min就萃取完毕。因此,可在注水过程中断水停顿、减缓流速,适当拉长萃取时间,避免萃取不足

  • Melita, Kalita为代表:梯形/扇形滤杯+直线长肋骨+单孔/3孔
  • Kalita Wave为代表:平底滤杯+横向圆圈条纹+3孔
  • Chemex为代表:一体式滤杯底壶+无肋骨单条凹槽+单个大孔+厚滤纸

以上三种杯型+肋骨+孔数的搭配,流速相对较慢,萃取时可适当加大流速,控制萃取总时间不要过长,避免过度萃取

4.3 根据手冲壶微调(Hario云朵壶/kalita宫廷壶/Bonavita&Brewista温控壶)

手冲咖啡滤杯评测中介绍了手冲壶的壶嘴尖度和内径壶颈的弯曲度设计,会影响水流的大小、冲力、稳定性。

  • kalita鹤嘴珐琅壶为代表
  • ——尖壶嘴+大内径+壶颈弯曲度不大

理论上尖壶嘴是可以提供涓细小水流强劲大水流的,但因壶嘴内径大,新手不太容易控制水流的大小和稳定性。因此,使用这种手冲壶需要多加练习,适当减缓流速、手冲过程中断水停顿,避免控制不当用力过猛,导致萃取时间过快、萃取不足。

  • Hario Buono云朵壶/kalita Japanse宫廷壶/Bonavita&Brewista温控壶为代表:
  • ——尖壶嘴+小内径+壶颈弯曲度大

这种类型的手冲壶比较推荐,对新手也比较友好,不太容易出现水流喷薄而出的窘况,只需要多加练习提升控制水流的稳定性即可。

4.4 根据个人口味微调

个人口味是很主观的,出品是否满意,是否需要做出调整,其实需要建立在自己多做尝试的基础上。也就是说,可能你一直按照固定的参数来萃取,觉得好喝,但如果你改变一些参数,也许会发现更好喝

因此,不妨多试试不同的萃取参数,给自己一些惊喜。但如果已经感受到萃取不足或者过度萃取的不好风味,那肯定是需要调整的,参考总结表吧!

发表评论

关闭菜单
error: Alert: Content is protected !!